孟子再举例说了另一个养勇的人——孟施舍,他的勇是另一型的。北宫黝的勇,是大洪拳、螳螂拳,相当于近代武侠电影明星李小龙,是精武门这一路上的;相反的,孟施舍则属于太极门,是柔道功型的。
孟子说:孟施舍培养勇的功夫则有所不同。外表看起来,他似乎是一个文弱书生,好像对方用指头一点,就会使他倒下去似的。可是真地打起来,他也非常认真,非常谨慎,先估计对方的力量,然后再考虑自己用什么方法,在什么时候进击对方的要害。等到考虑周密,在心理上认为有绝对战胜的把握时,这才和对方交手。这是先顾虑到对手比自己强大的一种作战态度,并不是说我是天下无敌的,一定能够打胜。虽然他随时惧敌,但却具备了不惧怕强敌的勇气。凭了这份勇气,再运用智慧坚强自己的信心,以弱敌强,打败比自己更强大的敌人。
所以武功虽是小道,但是武勇的修养却很不简单。表面上看,孟施舍的胆子小得很,不轻易和人家动手,实际上他的气魄已经修养到心理上不怕任何人。他的智慧已战胜敌人,而态度上还是绝对的谨慎,这是孟施舍和北宫黝两种不同养勇典型。
说到“不肤挠,不目逃”,我们可以了解,孟子之所以举这两个人的养勇来答复公孙丑,是从外在不动心的修养方面作个说明;也就是告诉公孙丑,对于外在的不动心,起码要修养到所谓“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,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”的程度。这样的修养,的确很难做到。 |